专访云南中医学院校长李玛琳——“传承危机”已经或者说正在被化解

  2014-07-16  《微健康》杂志  阅读   

《微健康》杂志专访云南中医学院李玛琳校长

  “我母亲也是医生,我是学西医的,平时家里比较注意饮食,来到中医学院后,我主动学习中医的养生保健知识,我本身也很喜欢中医,看很多相关书籍,结合身边老师教的一些动作,慢慢琢磨出一套运动方法,适合工作繁忙、没太多时间锻炼的人,也许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很适合我,至少这几年感觉自己精力很充沛,很少生病,连感冒都很少。”

  眼前的李玛琳,一张保养得非常好的脸,没有留下太多岁月的痕迹,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间透出一份雅致、一份温柔细腻的精致。作为云南省健康教育学会的会长,她说,很感谢你们创办了这个杂志,也特别欣赏你们提出了“微健康”这个新理念,“健康意识应该贯穿于日常生活当中,坐姿、站姿、深呼吸、眼保健操、简单揉捏、拉伸手脚……都是简单易做的锻炼。细节决定健康,锻炼应该是每时每刻的。”

  微健康: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的现象很普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500多万西医从业者,而中医不到50万人。老一辈名中医已经不多,在世的大多数七八十岁高龄,后辈得真传并青出于蓝者少之又少。您觉得中医存在“传承危机”吗?

  李玛琳:需求决定产出,由于中医院相对于西医院数量少,所以中医从业人数较西医也少。曾经有一段时间,大量县区一级中医院因为经济效益不佳被合并到西医院,严重影响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通过2003年的非典,全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医,老一辈名老中医凭借他们深厚的中医功底,丰富的临证经验,证明了中医,也为中医赢得了声誉。如果还有类似的事情(非典)发生,相信后辈名老中医也同样会被大家所认知、认同。

  以师带徒进行中医学习,是几千年中医延续下来的传承方式之一,随着中医教育纳入现代高等教育,院校教育成为主流,师带徒一度被淡化。随着院校教育的深入,其弊端逐步凸显。为全面传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199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遴选了453名老中医药专家,正式启动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至今在全国范围内已开展了5批师带徒工作;从第3批开始与研究生教育接轨,根据继承人跟师前的学位,通过相应的考核和论文答辩,可以授予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位。

  为弥补国家层面指导老师及培养徒弟数量有限,各省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加快中医人才的培养步伐。2000年云南省遴选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开始中医师带徒工作,至今已完成2批,目前正在进行第3批传承工作。师带徒已经由民间、自愿的方式发展成为由政府组织的正规、有序、高级别的中医传承方式,“传承危机”已经、正在被化解。

  微健康:有一种观点称,现代中医教育因为没有采取古代的学习方式,致使中医药人才对中医信仰不够,疗效理解不深,实践能力不强,继承不足,呼吁中医回归师承教育。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各自有什么优劣呢?

  李玛琳: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中医药人才对中医信仰不够,疗效理解不深,实践能力不强,继承不足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其中政策导向是重要的原因。医疗事故的评判标准都是西医的标准,导致目前临床“西医治死患者有理,中医救活患者无功”的状况;而且传统的中医药疗法由于价格低廉,不能创造很高的经济效益,使得部分年青中医师放弃了需要思维严谨、观察缜密、灵活多样的中医辩证论治,喜欢应用简单、程序化、大众化的西医处方;部分医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中医的重视不够,严重制约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师承教育在中医的学习中延续了几千年,它最大的优势是最直接、最专门的临床实践学习,通过侍诊、抄方、请教等跟师形式,可以跟随老师进行望闻问切等中医基本技能的训练,感受中医的舌脉象和对疾病的认识,学到老师独特的临床风格、用药习惯、诊疗知识等,形成不同的中医流派、各家学说、百花齐放。但师承教育最大的不足是受老师影响过大,不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知识面过窄,所培养的学生人数较少,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中医药事业对人才的需求。

  中医药院校教育方式开展的时间比师承要短得多,只有近百年的历史。院校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规模化、标准化培养中医人才,规范化、制度化进行教育管理,学生可以在各科老师的指导下系统而全面的学习各学科的知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没有更多的门户之见、派别之争。

  因此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促进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具有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发展模式的构建。

李玛琳校长向记者演示健康保健动作技巧

  微健康:北京中医药大学从2007年起成立中医教改实验班,探索出一种中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将院校教育、师承教育、家传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三位一体学中医。你认可这种模式吗?如何才能真正学到中医真功夫?

  李玛琳:这种教育模式是一种较好的模式,但是它只适用于一部分学生,毕竟出自中医世家的学生有限,中医讲的是辨证思维、个性化治疗,他对学生悟性的要求非常高,一个好的中医首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缜密的辩证思维能力、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并通过临床长期的实践才能培养出来。如果遇到这样的学生,因为他(她)不是出自中医世家而不能学习中医,未免可惜。

  要想学到中医的真功夫,首先必须要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精读领悟经典;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跟随中医名家学习,汲取各家之长,融各家精髓于一炉,不断培养中医思维,逐步形成自己的诊疗风格和临证经验。

  微健康:有人说:在很多中医高等院校中,中医课程和西医课程的比例为“四六开”、“三七开”甚至“二八开”,大部分时间在学西医。真是这样的吗?

  李玛琳: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的比例,到底多少为宜?应该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中医学院应坚持培养中医师;二是西医学知识应该围绕中医学知识这个核心为主体服务。因此,我们学校中医学专业中西医课程的比例大约为6:4。

  目前在中国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诊疗,尤其是在公立中医医院,除了中医辨证,还强调西医辨病,因此没有一定的西医知识,是难以胜任临床工作的。将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形成我国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提高临床疗效。应该说,是患者的福音,正如邓小平所说,不管白猫黑猫,只要逮住老鼠就是好猫。长期的办学实践及临床工作告诉我们,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西医是必要的,是时代的要求,是医学发展的需要。

  微健康:能简单介绍一下云南中医学院目前的基本情况吗?有多少个本科专业?在校生多少?硕士研究生多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哪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李玛琳:学校以中医学、中药学为主体,开办涉及医、理、工、管4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20个,形成了中医药学科优势明显,多学科交叉渗透与协调发展的格局。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等一批本科教学质量工程。

  截止至2013年12月底,学校在校学生自然数为15361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8322人,专科生187人,研究生594人,留学生47人,港澳台学生10人,成人本专科生6201人。

  学校1986年获硕士授权,有医学学科门类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个、涵盖16个二级学科,理学学科门类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个、涵盖6个二级学科,分属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4个一级学科;有临床医学(中医、中西医临床)、中药学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临床医学(中医、中西医临床)、中药学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护理、药学2个硕士专业学位已于年初通过云南省学位委员会审核,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

李玛琳校长向记者演示健康保健动作技巧

  微健康:省卫生厅副厅长郑进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中医应该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只能通过临床实践,才能感悟和掌握中医的精华。书本和临床的差异还是挺大的。云南中医学院的教学遵循怎样的一种模式?

  李玛琳:我校历来重视中医临床工作,建立了临床教学基地67所,形成了以2所直属关系附属医院为核心,10所非直属关系附属医院为主干,55家教学、实习、临床带教基地为支撑的实践教学基地群,为中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遵循高等中医药教育规律和学生成才规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下,制订具体的《实习教学大纲》和《实习教学质量标准》。在第一学年、第二学年暑期安排见习各2周,学生到生源地医疗机构,熟悉医院工作程序,体验医疗环境,早期接触患者,辨识常用中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第六学期安排10周的阶段实习。学生通过阶段实习,进一步学习、巩固中医药理论知识,体验临床辨证论治的整体过程,到中药房熟悉中药饮片,到社区、基层开展中医全科医学实践。

  毕业实习共计50周,其中中医医院30周,西医医院20周。熟悉医院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书写医疗文书,掌握临床技能及各科常见多发病的诊疗等。

  此外,还有课间见习、课余跟师临证、临床技能模拟操作、社会实践等,真正体现我校“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全程临床”的实践教学模式与特色。

  微健康:此前上海公布38个难就业专业,中医学榜上有名。云南中医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如何?存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李玛琳:我们学校去年获得了云南省高等学校就业工作一等奖,这几年中医学生的就业率,我们感觉越来越好,这得益于云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环境,更得益于国家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环境。这几年,基层对人才的需求特别大,所以就业情况非常好。今年6月举行的毕业典礼上,已经有70%的学生找到了岗位,很多还在陆续签约,因为有些单位招聘比较晚。毕业典礼上,我给他们讲了一点: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工作,你们在基层会大有作为。学校一直鼓励学生到基层去就业,每年寒暑假都要求学生必须有到医院实习的时间,这个很重要,因为很多学生对自己家门口的医院都不了解,也不知道当地老百姓多么需要医生,当地医院多么需要医生,很多基层的中医生待遇比公务员还要好,而且很受人尊敬,很多学生慢慢去了以后,都愿意留下工作。

  微健康:搬迁到呈贡新址,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云南中医学院做了哪些工作?在办学方面有什么大的远景规划?

  李玛琳:首先,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高学历人才和学科团队领军人才等,从源头上严把教学质量第一关;第二,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各种形式、各种类别、各种层次的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第三,加强教学规章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第四,不断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设。第五,制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与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制订/修订各专业实习教学大纲与实习教学质量标准,规范课程教学内容、各专业实习教学内容,明确课程/实习教学质量观测点与权重。第六,通过国家、省级、校级三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全面加强教学名师、名师工作室、青年骨干教师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双语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等。第七,2013年中医学专业通过了教育部认证。通过认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高了中医学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同时,通过中医学专业认证,带动所有本科专业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

  微健康:既是行政管理者,又是教育专家,还是药理学权威,您还曾经在法国工作和学习多年,您觉得发展中医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中医治未病方面,您有什么样的理念?

  李玛琳:政策问题是制约中医发展的瓶颈。从顶层设计上,政策制订者应转变观念,切实制订能够有效扶持和帮助中医发展的政策,如允许中医在急危重症的治疗中发挥作用;改革目前医疗收费标准,适度提高中医治疗收费,鼓励各级医疗机构采用中医适宜技术;建立中西医接轨制度,有效整合中西医疗法,把临床疗效确切的中西医治疗方法纳入医保范围;制定严格规范的制度,允许中西医人员相互学习、借鉴有效的治疗方法等。

  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疾病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长期累积发展而成的。我们应当大力发扬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在疾病尚未形成之时,利用中医的方法调整激发身体的功能,祛除疾病。如颈椎病未发之时,经常按摩穴位,减少发作次数等;通过摩腹预防胃肠疾病;通过穴位敷贴,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等。(文|赖婷婷 图|代巍)

责任编辑:高燕仙
相关阅读
云南省及时传达学习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
2019/10/30  国医在线
李玛琳委员:减轻就医负担 提升保障水平
2019/03/12  光明日报
李玛琳副省长等领导莅临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南博会展位指导
2018/06/16  云南省肿瘤医院
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李玛琳点赞生物医药与大健康馆
2018/06/15  国医在线
今日聚焦
这位29岁中医师的号为啥挂不上?
2015/07/21  健康报  14898阅读
脾虚女人老的快,调补气血春常在
2015/07/17  秦竹  13143阅读
云南省“第四届优秀青年中医”评选网络投票正式启动!
国医大师李济仁:自制“心血管”茶喝了40年,老年病都消了
重视产后调理,别让“月子病”相伴一生
2016/03/22  国医在线  982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