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研究

  2017-09-27  国医在线  阅读   

魏智林

(广南县中医医院)

(本论文荣获“第四届兰茂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观察真武汤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血瘀水停型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探讨真武汤治疗心肾阳虚型心衰的临床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心衰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将其分为治疗组(真武汤组)和对照组(西药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真武汤,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中医症状积分和证候疗效比较: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减少幅度更大,有显着性差异(p=0.036﹤0.05)。治疗组40例中,中医证候总疗效显效率为27.50%,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40例中,中医证候显效率为7.50%,总有效率为82.50%,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心功能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0%,两组治疗后心功能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NP: 两组治疗后BNP有一定的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BNP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各安全性指标测定未见明显差异。结论:真武汤能够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降低BNP,提高生活质量,并且安全可靠。

  关键词:真武汤;心肾阳虚证;充血性心力衰竭

  慢性充血性心衰包括心功能障碍、肺循环和体循环充血、运动耐力降低以及心律失常等,常伴有神经—体液调节的改变。慢性充血性心衰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本文就我院治疗的80例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及病例来源

  以心肾阳虚型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来源于广南县中医医院内科门诊或住院患者。

  1.2 病例分组

  选取西医诊断为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辨证为心肾阳虚,年龄40-80岁,符合纳入标准的合格受试者共80例,采用随机数表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真武汤组)40例和对照组(西药组)40例。

  1.3 诊断标准

  1.3.1 心衰西医诊断标准

  1.3.1.1 诊断标准参照Framingham研究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34]。

  1.3.1.3 心衰分级参照Lee氏(N.Eng1.J.Med 1982;306,699)积分系统制定。

  1.3.2心衰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 中“中药新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心肾阳虚型证候标准:

  主症:心悸,气喘,面肢浮肿,畏寒肢冷;

  次症:胸闷、气短、疲倦乏力、口唇青紫、腹胀便溏;

  舌象: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淡胖;

  脉象:脉沉细或结、代。

  凡具备主症中3项和次症3项或舌、脉象,可诊断为心肾阳虚证。

  1.4 中医症状轻重分级及记分标准

  1.4.1主次症评分:采用分析计分方法:对心肾阳虚,淤血水停型症状、体征,分主症(征)、次症,主症按正常(0分)、轻(2分)、中(4分)、重(6分)评分,次症按正常(0分)、轻(1分)、中(2分)、重(3分)评分。舌质暗红、淡胖1分,舌质瘀点、瘀斑2分,脉沉细1分,脉结、代2分,舌象、脉象不是以上则0分。见表3、表4。

  1.5 试验病例标准

  1.5.1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诊断标准,且NYHA心功能分级属于Ⅱ一Ⅳ级;

  (2)符合中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3)患者年龄在40一80岁之间;

  (4)签署知情同意书,志愿受试。

  1.5.2 排除标准

  (1)不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标准;

  (2)年龄小于<40或>80岁;

  (3)心功能Ⅰ级者;

  (4)因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导致心衰者;

  (5)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超过180/100mmHg者;

  (6)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2、方法

  2.1 临床病例分组对照研究

  选取西医诊断为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诊断为心肾阳虚型且符合纳入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的合格患者80例,使用随机数表分为治疗组(真武汤组)40例和对照组(西药组)40例。

  2.2 治疗方案

  2.2.1一般治疗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同时采用。

  (1)体重监测:告知患者按时测量体重,如发现3天内体重增加大于2kg者,应考虑心衰恶化,给予及时治疗;

  (2)治疗期间注意休息,可适量有氧活动。

  (3)饮食:控制钠盐摄入,对于病情进展期患者控制液体摄入量。

  (4)必要时低流量吸氧。

  2.2.2 对照组治疗

  参照2014年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33]采用以下方案治疗:

  将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联合应用作为治疗心衰的基础用药,并根据病情配合利尿剂、正性肌力药、扩血管药物。本次实验具体用药如下:

  美托洛尔25mg/次,每天2次,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直至最大耐受量;存在液体储留者,予呋塞米片、螺内酯片且根据病情调整剂量,症状缓解,病情控制,改用螺内酯20mg/次,每天1次。存在并发症则按相应的治疗规范予相应治疗。对于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时,可根据病情选用利尿剂,呋塞米注射液;强心药,西地兰等。

  2.2.3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真武汤。具体用药如下茯苓15克、芍药9克、白术6克、生姜9克、黑附片9g、丹参20g、泽泻10g。早、晚各一次温服。疗程均为8周。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2.3.1 安全性观察

  (1)一般体格检查项目;(2)试验前后检查1次三大常规(血、大小便)及肝肾功能、电解质,行心电图检查1次。(3)随时记录患者在试验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评估其安全性。

  2.3.2 疗效性观察指标及方法

  (1)中医症状积分记录:详细了解受试者症状体征,按患者单项症状评分标准、积分标准进行记分;治疗8周后再次详细了解其症状体征,同时评估出症状体征积分值。

  (2)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判定治疗前后的心功能。

  (3)BNP测定:所有研究对象抽血前1日晚上10点禁食(至少8小时),次日晨采取空腹静脉血2-3mL,治疗前后各检查一次,由广南县中医医院检验科完成。

  (4)6分钟步行实验:在病区平直长廊进行,让患者在6分钟内尽可能在指定点来回行走,6分钟后测定其步行距离。若小于150米,表明重度心功能不全;150米~425米为中度心功能不全;426~550米为轻度心功能不全。

  2.4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品监督局2002年制定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1级:无不良反应,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2级: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指标在正常范围内,可继续给药。

  3级:中度不良反应,安全性指标稍偏离正常值,处理后可继续给药。

  4级:不良反应严重,试验需终止。

  2.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观察标准和数据的不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有关检验给出的检验统计量及其对应的p值,以p﹤0.05、p﹤0.01为有统计学意义。

  2.7 临床资料分析

  2.7.1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

  3、结果

  3.1 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1.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为38例(显效+有效),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为33例(显效+有效),总有效率为82.50%;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3 。

  3.1.2 两组治疗前后总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总症状积分相近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后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有效;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症状积分比对照组减少更为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2 心衰各指标比较

  3.2.1 两组心衰总疗效比较

  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为36例(显效+有效),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为27例(显效+有效),总有效率为67.50%;说明治疗组心功能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心功能改善程度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5

  两组治疗前BNP相近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BNP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BNP比治疗前明显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有效。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BNP降低幅度显著性大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6。

  3.3 安全性分析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了体格检查、三大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差异(P>0.05),并且在治疗过程无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说明真武汤是安全可靠的,可应用于临床。

  4、讨论

  4.1 中医对心衰的认识

  4.1.1中医对心衰病名的认识

  传统中医并没有心力衰竭这一病名,但从其临床症状的描述来看,当属于中医里“水病”“心水”“喘证”“心胀”“心衰”等范畴

  心力衰竭的相关病名的描述最早见于《内经》,在《素问·水热穴论》中描述出“水病”的具体症状,如下肢浮肿,腹肿,不能平卧,气喘等。张仲景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论述,首次提出“心水”之名,“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其多因下焦气化不利,水液停聚,水饮上凌于心故而出现浮肿,气喘,烦躁,不能平卧等症状。而上面所论述的水病,心水所表现的症状均近似现代心力衰竭。心衰始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心衰则伏”,表现为心气血不足、气力衰微,不能发挥其主神志,血脉的功能。而现代对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指心体受损,脏真受伤,心脉“气力衰竭”所致的危重病证,以心悸、喘促、水肿、肝大为主证[5],同心力衰竭症状一致,可指代西医心力衰竭之名。

  4.1.2中医对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对心力衰竭的病因有较全面的认识。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味过于甘,心气喘满……。”《素问·五藏生成》中“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可见饮食不节会损伤心气,血脉瘀滞,进而发展成心衰。而情志失调,亦可耗散心气,消耗心血,如“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曰“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说明劳倦内伤亦会耗损心气。而心气耗损日久可形成心衰,且劳倦又可进一步加重它的进展,如《景岳全书》中所提到:“虚喘者,气短而不续……劳动则甚。”

  综上所述,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均可损伤心气,久病而致心衰也。可知心气虚是心衰发展之始也。而心气与心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心气虚进一步发展则心阳虚也。《伤寒明理论》云:“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指出心气虚及水饮停滞于心是心悸的主要病机。《素问·逆调论》曰:“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说明水饮上犯是气喘不能平卧的关键病机。可知心衰出现的心悸、气喘、水肿等症状,跟心气虚,水饮有着重要关系。而心主血脉,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有赖于心阳的温煦推动,而心阳虚,则推动无力,而致寒凝血滞,而血瘀与水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金匾要略·水气病》曾云:“血不利则为水”,可知血脉不利,血液瘀滞久病为水也。因各脏腑之间功能相符协调,心阳虚可病及脾肾也,导致脾肾虚也。而脾主土,土克水,脾虚则不能运化水湿,而肾主水,主气化,肾虚则气化不利而水液停聚。而水饮为阴邪,又可损伤阳气也。如《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中云:“如《易》之坎,—阳生于水中,而为生气之根……然气生于水,即能化水,水化于气,亦能病气”。说明痰饮、血瘀又可加重脏腑虚损,最终形成恶性循环。由上可知古时认为心衰形成不仅关于心,亦与脾肾有着密切关系,心气虚是心衰的病理基础,血瘀、痰饮、水湿是重要的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

  4.1.3 治疗研究

  虽然各医家对心衰总的病机有统一的认识,然而气血阴阳互根互用,可相互影响,故而治疗仍各有侧重。且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极阶段,它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病情复杂,每一阶段的病机不一样,表现出来的证候也不一样,主症不一,治疗亦各有侧重。

  4.2 疗效分析

  心衰以心为本,各脏相关,由虚致实,实邪又可阻滞气血,加重脏虚,治疗时重视整体观,注重各脏之间的生理病理联系,以温补为主,其中又寄于温通之意,袪邪为辅,以补肾阳而达到温心阳“强心”的作用,健脾胃而安四脏,活血利水以袪邪,标本兼顾,从整体调整阴阳,故而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从本试验可以观察到治疗组中医证候显效11例,有效27例,总有效率为95%,而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30例,总有效率82.5%,两组比较(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的幅度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能够更佳的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心衰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90%,而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67.5%,两组比较(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能够更佳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两组BNP与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有所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BNP下降的幅度均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且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加重患者的病情,说明真武汤是安全可靠的。从上可知真武汤在治疗心衰时发挥着一定的疗效,能够改善心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改善预后。

  4.3 展望与不足

  本研究说明了中医药在治疗心衰的存在一定的疗效,可以辅助西医治疗更佳的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说明了中医药治疗心衰存在着很大的前景。而本课题样本数量较小,观察的指标有限,不能更好的阐述真武汤治疗心衰的内在机理。

  参考文献

  [1]邹铭斐 中医药辨证分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1月第5卷3期

  [2]黄峻,2014年中国心力衰竭指南基本特点和内容要点[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34(7),662-665.

  [3]蔡辉,毛静远,王强,等.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规律的文献分析[J].四川中医,2011, 07: 22-25.

  [4]毛静远,朱明军.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J].中医杂志,2014,14: 1258-1260.

  [5]梁逸强, 周瑞. 近代、当代8位名老中医论治心衰经验荟萃[J].辽宁中医杂志2012, 39(3): 416-418.

  [6]刘红旭, 王振裕. 名老中医心血管疾病治疗经验集[M].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刘红旭,王振裕, 2009. 5-6.

  [7]林寿宁,中医临床医家林沛湘[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69一82.

  [8]张莹,郭维琴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及心衰合剂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9]史宇广,单书健.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心悸怔忡专集[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22:11

  [10]郑民安, 颜德馨温阳活血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 .

责任编辑:高燕仙
相关阅读
第七届兰茂论坛暨2020年云南省中医药界学术年会在昆举行
2020/12/20  国医在线
关于召开第七届兰茂论坛暨2020年云南省中医药界学术年会的通知
2020/11/15  国医在线
关于召开第七届兰茂论坛暨2020年云南省中医药界学术年会的征文通知
2020/03/13  云南省中医药学会
刘尚义 | 兰茂论坛多而雅,承先启后更风流
2019/11/21  国医在线
今日聚焦
这位29岁中医师的号为啥挂不上?
2015/07/21  健康报  14917阅读
脾虚女人老的快,调补气血春常在
2015/07/17  秦竹  13145阅读
云南省“第四届优秀青年中医”评选网络投票正式启动!
国医大师李济仁:自制“心血管”茶喝了40年,老年病都消了
重视产后调理,别让“月子病”相伴一生
2016/03/22  国医在线  982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