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医传统特色疗法概况

  2019-10-18  国医在线  阅读   

赵 霞,倪 凯,郭世民,高敏,俞永琼,金锦,夏亮

(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

(本论文荣获“第六届兰茂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

  摘要:佤族是我省独有少数民族之一,佤族医药是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在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一套卓有成效的行医用药经验。佤族没有文字, 佤族医药常被认为是“有药无医”,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匮乏。本文在前期深入佤族聚居地进行实地调研基础上,初步总结归纳了佤医特色治疗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佤医;特色疗法; 调查整理

  云南省共有25个少数民族,是我国民族医药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佤族是云南特有的15个少数民族之一,佤族医药作为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皆起源于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本民族防病治病、生存繁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至今仍在广泛应用,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

  由于佤族没有文字,民间医药的传承多以口授心传、师带徒、巫师、诗歌传唱、梦药、民间神话等形式代代相传,在传承过程中缺失文献记载这一重要环节导致佤族医药常常散在民间而濒于失传。更重要的是,佤族由于没有自己的医学理论,常被认为是“有药无医”,即没有系统的医学理论支撑,仅仅会使用几种药物治病而已。但通过深入佤族聚居地实地调查,事实并非如此,佤族民间医生对“医法”有一定认识与见解,只是尚未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仍存在散、乱、不规范的状态,部分佤族医学经验已面临失传,急需挖掘和整理。

  1理论依据[1]

  佤族医药的理论依据是以朴素的辩证观点为基础的。佤医认为,宇宙万物皆由“天、地、风、水、木、火、石、气”八种物质组成,都由神所赋予,每种物质皆有特性和规律,是不能改变的,否则会引起各种物质与人的不平衡,导致疾病发生。配伍用药时,也主要以“八种物质”为基础,协调物质间的关系,以达平衡。

  2常用诊断方法

  佤族民间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方法常用的有:一问、二看、三诊脉、四顶指甲尖,并辅以一些迷信手段(如:看手相、看面相、看米、看卦等)对疾病进行确诊,而后对症下药[2]。通过调研,还发现佤族民间医生有以下诊断方法:

  铜针刺血诊查法:即采用消毒铜针迅速针刺患者中指中段,然后查看皮肤渗血的量和色泽,再询问其症状后得出诊断。

  摸耳诊法:以摸左耳为主。若耳尖发热、发亮者认为患者有肺系疾病,以结核居多;若耳垂有凉感多为妇科病;若耳廓有颗粒感多为肾结石。

  观察眼睛:若眼白发红为内热有火,呈黄绿色为肝脏疾病,发白为肠胃疾病。

  3  治疗法则[3]

  佤医治疗法则是根据其对病因的认识而确立的。

  3.1 顺法:“天地之病”用顺法,调理天地规律与人体的关系,以期疾病康复。有的疾病的治疗也可利用“天地”之法治疗,如在雷电发生的地方找到圆形石块,可用于在病人身上摩擦或放于汤药中一起煎煮服用可祛病。

  3.2润法:“润”即“湿润”,认为病因多由火引起。例如烫伤、烧伤等病选用含水分较多的药物治疗,常用蜂蜜、蛇油、熊油等。

  3.3散法:“风”致之病用散法。比如:风湿、中风等疾病,用“散”风的药物治疗,如常用黑蚂蚁房、香樟树枝、川芎等。

  3.4清法:“清”即清除。是指毒物和邪气从口涌吐出来的方法。属“急性”反应就用急吐法,如食物中毒;属“慢性”的就用慢吐法,多见于病前的治疗准备。

  3.5止法:“止”指停止。认为“水”邪致病,采用止水法。例如腹泻常用炒陈米、炒茶叶、炒苡仁等,具有“堵”的效力。

  3.6补法:凡身体虚弱者,采用药食法或药补法。如病久体虚,可食用甜竹笋炖鸡。

  3.7泻法:“泻”是排出体内的积滞或有害物质,多采用缓泻法,常用药有大狼毒、瓜萎根、芒硝等。

  4  特色疗法

  根据发病种类和药物的功能特性,佤医在治病时有以下方法:外敷内服法、外切外敷内服法、外拔外包内服法、放血内服法、推拿按摩外敷法、外搽内服法、外包外洗法、嚼涂法、食疗法、薰疗法、生食法、含漱法、拔罐法、拍打法、推拿法等[4]。

  在调研中还发现以下特色疗法:

  1.1蒸棚薰蒸法:先搭熏蒸棚,患者在密不透风和光的小棚里接受大锅药的熏蒸,蒸至流汗即可达到排除病邪,治愈疾病的目的。将新采来的多味草药倒入大锅里放上山泉水煮沸一至两小时后放入蒸棚,让患者坐在架于药锅之上的凳子上,再用毯子把身体盖严,露出头,让滚烫的蒸气熏蒸至患者大汗淋漓。当锅中药温下降时,便用火钳夹出事先就已放在大火垅中烧红的“马牙石”放入蒸棚的药锅中,让药气继续上升,保持熏蒸温度。“马牙石”一般烧三块至五块或五块到七块不等,视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承受能力而定。患者“蒸透”后要避风,换上干净衣服睡一觉。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痔疮、子宫下垂、受寒引起的重感冒、全身酸痛等症。但孕妇、高血压、心脏病、精神病患者及儿童禁用。

  1.2睡药法:取新鲜的草药放在火上烘烤至发热变软后放到床铺上让患者和衣躺在药上,以厚被蒙盖全身至发汗。此法常用于受寒、疟疾、头痛等。

  1.3洗药澡法:用草药鲜品切碎后放入大锅,以山泉水煮沸一小时,待药温降到30—40度时用于全身洗浴,可以一日一次或多次。以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八、五月初五效果最佳。可用于风湿、类风湿关节痛、皮肤瘙痒、妇科病等。

  1.4刺舌法:刺舌即点刺舌底根部两侧,放出淤血。操作时在光线良好处嘱患者舌尖上翘露出舌底根部并以两根筷子左右夹住舌头将其固定,然后进行点刺放血。之后要将新鲜韭菜捣汁混合少许药物涂于点刺处,两天内禁食盐及辛辣酸冷食物。

  1.5自制药酒法:用高纯度的包谷酒加入活蛇、活蜂、刚生下来的活鼠、野升麻、草乌、小黑药等浸泡,可外用于风湿骨痛。

  1.6烧犁头法:将铁犁头放到火中烧红后夹出,民族医生事先用香油抹脚底,用光脚去踩烧红的犁头,而后去踩病人患处,如此反复,直至铁犁踩冷。此法神奇之处在于医者不会烫伤,但现在用此法之人极少,几近失传。主要用于肿瘤、风湿、跌打损伤、半身不遂、偏瘫等。

  1.7挑刺法:佤医认为部分疾病在患者的背部或嘴唇内下方会有白色、红色或黑色的“反映点”,以针挑破“反映点”,破坏其内组织,可以治疗某些疾病。此法常用于白内障、痔疮、沙眼等。

  1.8口功:是一种心法,其种类繁多,有接骨口功、止血口功、止痛口功等,一般不外传。如踩烧梨头的人,据说会“压火”口功。

  5  结语

  佤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千百年来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行医用药经验,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但由于没有本文字,佤族古代医药文献的缺失,造成我们对佤族医药的认识和研究可能是立足于当代或与多民族医药融合而形成的经验。佤族医药在传承的过程中,具有本民族的一些特点,如佤族医生挑选徒弟并不十分看重是否有血缘关系,大部分佤族民间医生要通过算卦、占卜等形式来判断是否将医术传给他人,这就造成了很多具有鲜明佤族特色的医技和疗法失传。同时,现代医学和中医药传入佤山,也对佤族传统疗法形成冲击,很多民间佤医开展医疗活动目前仍得不到国家制度的认可,靠行医收入低微,难以维持生计。因此,继续加大佤族医药收集和整理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佤族研究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科研力量,整合资源,积极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研究工作,同时加大对佤族医药专业研究机构建设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建设诸如佤族医药博物馆、药物标本库、传承工作室及数据库等等,推动佤族医药与旅游、养老、文化、体育、生态、餐饮等产业融合发展,将会对佤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志红,艾健,庞益富.傣医与佤医部分用药比较[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9,(10):44.

  [2]郭大昌,郭绍荣,段桦 中国佤族医药[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15

  [3]龙鳞.佤族医药文化浅述[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01):38—39.

  [4]郭大昌,郭绍荣,段桦 中国佤族医药[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17-19

责任编辑:高燕仙
相关阅读
刘尚义 | 兰茂论坛多而雅,承先启后更风流
2019/11/21  国医在线
温伟波 | 打造特色中医药文化阵地,做百姓信赖的医院
2019/11/21  国医在线
和丽生 | 发展“定制药园”产业,打造“云药”名片,助力扶贫攻坚
2019/11/21  国医在线
张勋 | 做好文化宣传,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发展
2019/11/21  国医在线
今日聚焦
这位29岁中医师的号为啥挂不上?
2015/07/21  健康报  14912阅读
脾虚女人老的快,调补气血春常在
2015/07/17  秦竹  13144阅读
云南省“第四届优秀青年中医”评选网络投票正式启动!
国医大师李济仁:自制“心血管”茶喝了40年,老年病都消了
重视产后调理,别让“月子病”相伴一生
2016/03/22  国医在线  982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