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尿频方剂的用药规律分析

  2019-10-18  国医在线  阅读   

郭付祥1 张春和2

(1.云南中医药大学 2.云南省中医医院)

(本论文荣获“第六届兰茂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摘要:目的  探讨尿频内治方剂的用药规律,为当代医家中医临证用药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统计《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尿频使用中药,并分别查出其类别、功效、药性、药味及归经,运用Excel、Spss 22.0、Weka 3.8、UCINET及NetDraw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筛选纳入尿频内治方剂63首,用药99味,高频使用中药有26味药,多属补虚药、收涩药、温里药等,药性以辛温甘平兼有咸涩为主,药物归经中,以肾、脾、肝、心归经频次居多。根据高频中药的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对配伍规则如鹿茸-龙骨、牡蛎-龙骨、桑螵蛸-龙骨等。结论  数据挖掘结果发现尿频在临床上以虚寒较为常见,治疗故以温肾固精缩尿、助力膀胱气化为主,兼以益气温中、健脾利水、养血安神等,体现了脏腑并治、平调阴阳、补涩而不敛邪的特点。除此之外,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失职,亦可致膀胱失约而小便频数,故也常用萆薢、茯苓二药以清热利湿通淋。对于当代医家在临床上辨证施治用药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医方剂大辞典;尿频;数据挖掘;用药规律

  尿频是指单位时间内小便次数增多的一种症状,在临床上较为多见。成人正常白天排尿4~6次,夜间0~1次,尿频轻者每日排尿6~7次,重者可达数十次,且每次尿量减少,但24小时排尿总量正常[1]。现代医学认为尿频常见于泌尿道感染、前列腺增生、精神性尿频、膀胱过度活动症、尿崩症、结石、肿瘤、创伤、糖尿病等,可涉及内、外、妇、儿、骨、男科等多个学科领域,给患者的生活、工作等带来极大困扰[2]。近现代文献[3—12]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尿频具有明显的优势。为进一步总结历代医家治疗尿频的经验,本研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尿频方剂的用药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客观总结出方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和研究尿频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及筛选

  选用《中医方剂大辞典》[13]中收录的小便频数治疗方药为研究资料,剔除食疗方剂及现代不常用方剂,如:羊肺羹、鸡肠酒、糯米粥、菝葜汤等。

  1.2数据规范

  中医物名称根据《中华本草》[14]、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5]和《中药学》[16]记载名称,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存在同种中药的不同入药部位、异名同药以及中药名称因品种、地域、炮制等不同而存在差异的中药进行统一规范,未涵盖的药物不予录入,如茴香子、茴香统称小茴香,炙甘草、粉甘草、生甘草等统称甘草,鸡肶胵、鸡肶胵黄皮统称鸡内金,椒红、川椒统称花椒等;土瓜根、青盐、人中白、童便、菝葜等不予录入。

  1.3数据库的建立

  将符合筛选要求并规范整理后的中药数据,包括功效、类别、药性、药味及归经,采用二分类的量化方法处理,将每味中药按“无=0,有=1”进行赋值,录入Excel并建立原始资料数据库。全程采用双人录入法,将处方序号及其药物组成,所涉中药功效、类别、性味、归经分别输入并校对,确保数据录入准确,若出现两人录入不一致,对照原文核实并修改。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药物频次进行描述性统计,其中用方频率=出现频次/方剂总数,用药频率=出现频次/中药总频次。采用Weka 3.8对中药潜在关联规则进行分析,采用UCINET及NetDraw绘制可视化中心度分析图。

  2  结果

  经上述方法筛选,共纳入《中医方剂大辞典》治疗小便频数方剂63首,其中涉及中药99味,累计使用中药总频次388次,药性总频次388次,药味总频次631次,归经总频次1035次。

  2.1 高频中药使用分布

  使用频次>5的中药分别为龙骨、附子、牡蛎、肉苁蓉、桑螵蛸、鹿茸等26味药,以上中药累计使用频次256次,累计占药物总频次(388次)的65.98%;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尿频的高频中药频数分布表
序号
中药
频次
用方频率
%
用药频率
%
累计频率
%
类别
药物功效
1
龙骨
20
31.75
5.15
5.15
安神药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2
附子
17
26.98
4.38
9.53
温里药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3
牡蛎
13
20.63
3.35
12.88
平肝息风药
重镇安神,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4
肉苁蓉
13
20.63
3.35
16.23
补虚药
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5
桑螵蛸
13
20.63
3.35
19.58
收涩药
固精缩尿,补肾助阳
6
鹿茸
12
19.05
3.09
22.67
补虚药
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7
山药
12
19.05
3.09
25.76
补虚药
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8
山茱萸
12
19.05
3.09
28.85
收涩药
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9
熟地黄
12
19.05
3.09
31.94
补虚药
补血养阴,填精益髓
10
黄芪
11
17.46
2.84
34.78
补虚药
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
11
益智仁
11
17.46
2.84
37.62
补虚药
暖肾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摄唾
12
五味子
10
15.87
2.58
40.20
收涩药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13
萆薢
9
14.29
2.32
42.52
利水渗湿药
利湿去浊,祛风除痹
14
甘草
9
14.29
2.32
44.84
补虚药
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15
人参
9
14.29
2.32
47.16
补虚药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
16
赤石脂
8
12.70
2.06
49.22
收涩药
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敛疮生肌
17
茯苓
8
12.70
2.06
51.28
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18
鸡内金
7
11.11
1.80
53.08
消食药
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19
牛膝
7
11.11
1.80
54.88
活血化瘀药
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20
小茴香
7
11.11
1.80
56.68
温里药
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21
巴戟天
6
9.52
1.55
58.23
补虚药
补肾助阳,祛风除湿
22
干姜
6
9.52
1.55
59.78
温里药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23
狗脊
6
9.52
1.55
61.33
祛风湿药
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24
花椒
6
9.52
1.55
62.88
温里药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25
菟丝子
6
9.52
1.55
64.43
补虚药
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
26
补骨脂
6
9.52
1.55
65.98
补虚药
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2.2 高频中药类别分布

  使用频次>5的中药类别分别为补虚药、收涩药、温里药、安神药、利水渗湿药、平肝息风药等。其中补虚药类>收涩药类>温里药类>安神药类,以上药类的中药累计使用频次206次,累计占总频次(388次)的53.09%;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治疗尿频的中药类别归类分布表
序号
类别
味数
频次
用药频率
(%)
累计频率
(%)
药物名称
1
补虚药
11
107
27.58
27.58
肉苁蓉、鹿茸、山药、熟地黄、黄芪、益智仁、甘草、人参、巴戟天、菟丝子、补骨脂
2
收涩药
4
43
11.08
38.66
桑螵蛸、山茱萸、五味子、赤石脂
3
温里药
4
36
9.28
47.94
附子、小茴香、干姜、花椒
4
安神药
1
20
5.15
53.09
龙骨
5
利水渗湿药
2
17
4.38
57.47
萆薢、茯苓
6
平肝息风药
1
13
3.35
60.82
牡蛎
7
消食药
1
7
1.80
62.62
鸡内金
8
活血化瘀药
1
7
1.80
64.42
牛膝
9
祛风湿药
1
6
1.55
65.97
狗脊

  2.3 高频中药药性分布

  使用频次>5的中药药性分布为温性、平性、热性、寒性。其中温性药类>平性药类,使用频次220次,占药性总频次(388次)的56.70%;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治疗尿频的中药药性归类分布表
序号
药性
味数
频次
用药频率
(%
累计频率
(%
药物名称
1
14
129
33.25
33.25
肉苁蓉、鹿茸、山茱萸、熟地黄、黄芪、益智仁、五味子、人参、
赤石脂、小茴香、巴戟天、狗脊、花椒、补骨脂
2
9
91
23.45
56.70
龙骨、桑螵蛸、山药、萆薢、甘草、茯苓、鸡内金、牛膝、菟丝子
3
2
23
5.93
62.63
附子、干姜
4
1
13
3.35
65.98
牡蛎

  2.4 高频中药药味分布

  使用频次>5的药物药味分布为甘味、辛味、咸味、涩味、苦味、酸味、淡味。其中甘味>辛味>咸味>涩味>苦味,以上药味的药物累计使用频次379次,累计占药味总频次(631次)的60.06%;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治疗尿频的中药药味归类分布表
序号
药味
味数
频次
用药频率
(%)
累计频率
(%)
药物名称
1
18
186
29.48
29.48
龙骨、附子、肉苁蓉、桑螵蛸、鹿茸、山药、熟地、黄芪、五味子、
甘草、人参、赤石脂、茯苓、鸡内金、牛膝、巴戟天、狗脊、菟丝子
2
8
65
10.30
39.78
附子、益智仁、小茴香、巴戟天、干姜、花椒、菟丝子、补骨脂
3
4
51
8.08
47.86
牡蛎、肉苁蓉、桑螵蛸、鹿茸
4
3
40
6.34
54.20
龙骨、山药、赤石脂
5
5
37
5.86
60.06
萆薢、人参、牛膝、狗脊、补骨脂
6
3
29
4.60
64.66
山茱萸、五味子、牛膝
7
1
8
1.27
65.93
茯苓

  2.5 高频中药归经分布

  使用频次>5的中药归经分布为肾经、脾经、肝经、心经、肺经等。其中肾经>脾经>肝经>心经,以上归经的中药累计使用频次520次,累计占归经总频次(1035次)的50.24%;统计结果,见表5。

表5 治疗尿频的中药归经归类分布表
序号
归经
味数
频次
用药频率
(%)
累计频率
(%)
药物名称
1
21
212
20.48
20.48
龙骨、附子、牡蛎、肉苁蓉、桑螵蛸、鹿茸、山药、山
茱萸、熟地黄、益智仁、五味子、萆薢、茯苓、牛膝、
小茴香、巴戟天、干姜、狗脊、花椒、菟丝子、补骨脂
2
13
115
11.11
31.59
附子、山药、黄芪、益智仁、甘草、人参、茯苓、
鸡内金、小茴香、干姜、花椒、菟丝子、补骨脂
3
11
114
11.01
42.60
龙骨、牡蛎、桑螵蛸、鹿茸、山茱萸、熟地黄、
牛膝、小茴香、巴戟天、狗脊、菟丝子
4
7
79
7.63
50.23
龙骨、附子、五味子、甘草、人参、茯苓、干姜
5
6
57
5.51
55.74
山药、黄芪、五味子、甘草、人参、干姜
6
7
52
5.02
60.76
萆薢、甘草、赤石脂、鸡内金、小茴香、干姜、花椒
7
大肠
2
21
2.03
62.79
肉苁蓉、菟丝子
8
1
13
1.26
64.05
牡蛎
9
小肠
1
7
0.68
64.73
鸡内金
10
膀胱
1
7
0.68
65.41
鸡内金

 

  2.6 高频中药关联规则

  关联规则挖掘的目的是找出强规则,其需明确的参数是支持度(Support)、置信度(Confidence)和提升度(Lift)。支持度主要是测量关联的普遍性;置信度主要是测量精确度(可信度);提升度主要是用于度量规则是否可用的指标。其中支持度是包含前项A的记录与总记录的比值;置信度是包含前项A也包含后项B的记录数与所有含A的记录数的比值;提升度是包含前项A也包含后项B的记录数与所有含B的记录数的比值;If A then B,则他的支持度为:S=p(A)/p(总);置信度为:C=p(A and B)/p(A);提升度为:L=p(A and B)/p(B)。本研究选择以最小支持度19%、最小置信度30%和最大前项数1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所得药对配伍规则结果,见表6;根据药对的关联规则,采用可视化中心度图绘制的方式将药对关联规则展示出来,见图1。

表6 治疗尿频的药对关联规则表
序号
关联规则
支持度
(%)
置信度
(%)
提升度
序号
关联规则
支持度
(%)
置信度
(%)
提升度
(前项)
(后项)
(前项)
(后项)
1
鹿茸
龙骨
19.05
67
2.10
8
桑螵蛸
鹿茸
20.63
46
2.42
2
牡蛎
龙骨
20.63
54
1.70
9
龙骨
鹿茸
31.75
40
2.10
3
桑螵蛸
龙骨
20.63
54
1.70
10
附子
龙骨
26.98
35
1.11
4
桑螵蛸
附子
19.05
50
1.85
11
附子
山茱萸
26.98
35
1.85
5
鹿茸
桑螵蛸
19.05
50
2.42
12
龙骨
牡蛎
31.75
35
1.70
6
熟地黄
桑螵蛸
19.05
50
2.63
13
龙骨
桑螵蛸
31.75
35
1.70
7
山茱萸
熟地黄
19.05
50
2.63
14
龙骨
附子
31.75
30
1.11 

  图1 最小支持度为19%、最小置信度为30%和最大前项数为1的药对关联规则图

  (方形越大,则该药出现的频次越高;连线越多,代表该药组合的关联程度越高)

  3  讨论

  本研究根据《中医方剂大辞典》小便频数部分所载63首方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分析,涉及中药99味,将其类别、功效、药性、药味及归经等特征因素进行总结,发现中药特征与其治疗尿频存在一定的关联规律,以此为临床医生遣方用药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但此方法对中药组方规律的分析仍是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上,需中医师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辨证论治,方可遣方用药,离开这一理法则意义不大。

  尿频首载于《灵枢·经脉》篇:“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一作小便频数伴咳嗽解,一作小便频数伴小便量少解。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便数候》曰:“小便数者,膀胱与肾俱虚,而有客热乘之故也。肾与膀胱为表里,俱主水,肾气下通于阴,此二经既虚,致受于客热,虚则不能制水,故令数,小便热则水行涩,涩则小便不快,故令数起也。”他对尿频的病因病机概括最为全面,认为尿频分虚实两端,虚证多由肾虚精亏,肾气不固,失于封藏;或气虚下陷,固摄无力,膀胱气化失司,不能约束。实证多为湿热下注,蕴结下焦,影响膀胱气化功能,以致膀胱约束不利;或心火下移小肠,膀胱气化失司,尿液排泄失常而见小便频数[17]。从本研究的数据挖掘结果来看,补虚药类和利水渗湿药类使用较多,符合临床实践。

  3.1 高频药物使用分布分析

  使用频次前3位的药物有龙骨(20次)、附子(17次)、牡蛎(13次)。三药均首见于《神农本草经》,龙骨味涩能敛,可通过不同配伍治疗尿频、遗精、遗尿、崩漏、带下等多种正虚滑脱之证,《长沙药解》[18]言其:“敛神魂而定惊悸,保精血而收滑脱。”中药药理研究表明,龙骨具有抗惊厥、减轻骨骼肌的兴奋性、镇静安神、促进血液凝固、抗抑郁等作用[19]。附子辛甘温煦,峻补元阳,益火消阴,能补肾脾心三脏之阳气,《医学衷中参西录》谓之:“温通之中,又大具收敛之力,故治汗多亡阳,肠冷泄泻,下焦阳虚阴走,精寒自遗。”因命门火衰,膀胱虚寒而致尿频,治疗常加用此药。最新中药药理研究发现,附子具有局麻镇静止痛、强心、调节免疫功能以及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等作用[20]。牡蛎咸寒降涩,秘精敛神,清金泻热,安神魂而保精液,能治心悸神惊、遗精盗汗、崩中带下、便滑尿数等,李中梓《本草征要》谓之:“固精涩二便,止汗免崩淋。”中药药理研究表明,牡蛎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调节免疫、降血糖等作用[21]。

  3.2 高频药物类别分布分析

  功效频次前3位的药类有补虚药(107次)、收涩药(43次)、温里药(36次),其中补虚药使用频次最多,补虚药中补阳药比例最高,约占一半。古人认为尿频多因肾阳不足,膀胱虚寒,而致气化失职,故小便频数,治疗多用补肾阳之药以温煦膀胱,恢复膀胱气化功能。收涩药使用次之,配合补虚药发挥固精缩尿之功。中焦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虚寒,清阳下陷,气机升降失调,亦致膀胱失约,而小便频数,使用温里药配伍补虚药益气温中,达到升阳举陷、温阳化气利水之功,寓有“培土制水”之意[22]。因此,上述三类药历来被视为治疗尿频的常用药。

  3.3 高频药物药性分布分析

  药性频次最高的是温性类药,用药频率为33.25%,其次为平性、热性类药。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通经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23],可温肾助膀胱气化,固精缩尿止崩,在临床上治疗尿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配伍平性类药,既可缓温热药之峻猛,又可顾护脾胃,补而不滞,温而不燥不热,使收涩与温通并用,缩尿而不留湿邪,达到整体治疗效果。

  3.4 高频药物药味分布分析

  药味频次前3位为甘(186次)、辛(65次)、咸(51次);甘味药主入脾胃二经,作用平缓,具有补益中气、调和阴阳、和中缓急的作用,同时合用温性药有甘温益气固精缩尿之效,在尿频治疗中使用频率最高[24]。辛味能散能行,合于温性而辛散温通,既能助力膀胱气化,又能通畅溺窍。咸味能下入肾与膀胱,直达病所,再合上辛温甘平之性味,共奏温肾固精缩尿,暖膀胱助气化之功。

  3.5 高频药物归经分布分析

  归经频次前3位为肾经(212次)、脾经(115)、肝经(114次),其中归肾经的药物最多,其后是归脾经、肝经的药物。《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藏,主津液”,可见肾与小便排泄密切相关,肾失封藏,小便失约,频数而出,故温肾固摄小便尤为重要。脾主运化水饮,将津液吸收、转输至全身脏腑,脾阳不足,中焦虚寒,中气下陷,津液输布失调,导致大部分水液下注膀胱,故小便频数;因此选用甘温、辛温入脾经之药,益气温中,健脾运水,尿频自愈。肝主疏泄,调畅津液运行输布,气行则津布,气机调畅,津液布散,小便自调。肾、脾、肝三脏在尿液的生成与排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故尿频的发病可从归经规律中看出常用中药紧扣肾、脾、肝三脏功能失调,用药归经切合病机。

  3.6 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当以最小支持度19%、最小置信度30%和最大前项数1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所得药对配伍规则可见,常用的药对有鹿茸-龙骨、牡蛎-龙骨、桑螵蛸-龙骨、桑螵蛸-附子、鹿茸-桑螵蛸等。补阳药与收涩药、温里药配伍较多,体现了古代医家在临床上治疗尿频以温肾缩尿、收敛固摄、益气温中温阳利水为主的用药特点。

  以药测方,通过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可知,常用药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名方缩泉丸[25],出自薛立斋《校注妇人良方》,全方仅由乌药、益智仁、山药组成,具有温肾化气、缩尿止遗之效,主治小便频数之膀胱虚寒证。方中益智仁辛温,入肾脾二经,收涩之中兼有收涩之性,能暖肾温脾,助阳化气,固精缩尿,故为君药。乌药辛温,能散寒邪,其性又善下走,直入肾与膀胱,温肾散寒,助膀胱气化,助君药止小便频数而为臣药,《本草撮要》曰:“益智仁,功专止遗浊,缩小便,得乌药治小便频数。”山药甘平兼有固涩之性,缓补脾肾,益气滋阴,缩尿止遗,为佐使之药。三药合用,温肾助阳,下焦得温而冷寒自除,膀胱气化乃复,约束有权,尿频自可痊愈。又如《本草衍义》中桑螵蛸散[26],调补心肾以治小便频数,方中桑螵蛸甘咸补肾,其性收敛而固精缩尿,故为君药。龙骨质重而安心神,味涩而缩小便;龟甲滋肾补心,安定心神,合为臣药。远志、石菖蒲、茯神交通心肾,而安定心神,缓解膀胱激惹征[27];因小便频数,易耗伤气血津液,故以生晒参、当归益气养血生津,共为佐药。诸药合用,补涩结合,上下相济,共奏补肾固精缩尿、养心安神定志之功。上述两方的配伍特点,均符合药物关联及用药规律结果。

  4  结语

  数据挖掘技术在各大领域广泛应用,在名老中医传承工作中也起着重要作用[28]。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有描述性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判断分析等。如原萍萍等[29]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描述性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新方分析等方法研究小儿神经性尿频中药复方的用药规律,研究发现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多以补肾固涩缩尿之品为主,这与小儿遗尿临床表现多为肾气不足、膀胱虚寒相符合,说明数据挖掘方法可用于中医古籍文献研究,为中医传承开拓新思路。

  本研究通过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的小便频数方进行频数分析及关联分析,得出了历代医家治疗尿频的用药组方规律。可以发现,治疗尿频常用龙骨、附子、牡蛎、肉苁蓉、桑螵蛸、鹿茸等中药;选药以补虚药、收涩药、温里药等为主,性味多辛温甘平兼以咸涩,且归经多为肾脾肝心;多选用鹿茸-龙骨、牡蛎-龙骨、桑螵蛸-龙骨、桑螵蛸-附子、鹿茸-桑螵蛸、山茱萸-熟地黄等药对。尿频在临床上以虚寒较为常见,治疗故以温肾固精缩尿、助力膀胱气化为主,兼以益气温中、健脾利水、养血安神等,体现了脏腑并治、平调阴阳、补涩而不敛邪的特点。除此之外,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失职,亦可致膀胱失约而小便频数,故也常用萆薢、茯苓二药以清热利湿通淋。通过以上分析,临床用药规律与中医基础理论相符合,对于当代医家在临床上辨证施治用药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看文献:

  [1] 秦国政,张春和.中医男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09):131-132.

  [2] 张新东,金保方.尿频辨治八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0):3149-3151.

  [3] 许田俊.甘草干姜汤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28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8,34(12):1444-1445.

  [4] 张春和,李焱风,李曰庆.李曰庆教授基于肾虚血瘀论治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临证经验[J].现代中医临床,2018,25(03):7-10.

  [5] 刘春林,张光荣,皮持衡.皮持衡治疗“腺性膀胱炎”经验总结[J].江西中医药,2018,49(03):21-23.

  [6] 王世东,肖永华,傅强,赵进喜,申子龙,吴文静,刘爻,李佳玥,韩元媛,吕仁和.吕仁和教授辨治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经验[J].现代中医临床,2016,23(03):4-8.

  [7] 扈瑞春,石君华.中医分期辨证治疗尿道综合征体会[J].河北中医,2006(01):45.

  [8] 王晓莉,杨华艳,王国英,张宝军,田苗,孛立甲,陈伟,王萌超.腹针联合中药治疗肾虚型尿频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09):941-942.

  [9] 李永彬,朱舒翔,章志恩.中西医结合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15,50(10):758.

  [10] 杨华.中医治疗精神性尿频51例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02):238-239.

  [11] 毛燕,戴晓娟.缩泉丸治疗老年性肾阳虚型非感染性尿频30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12):31+98.

  [12] 李德干.中医辨证治疗前列腺增生症120例[J].黑龙江中医药,2009,38(06):27-28.

  [13] 彭怀仁.中医方剂大辞典.第1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2.

  [1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5]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6.

  [16] 高雪敏.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供中医类专业用)[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

  [17] 徐福松.徐福松实用中医男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78-79.

  [18] 黄元御.长沙药解[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1.

  [19] 张晗,张磊,刘洋.龙骨、牡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3):1839-1840.

  [20] 王飞娟,景鹏.中药附子及制剂治疗嗜睡症的临床疗效及药理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03):1-7.

  [21] 赵思远,吴楠,孙佳明,张辉.近10年牡蛎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4,34(08):821-824.

  [22] 刘宁,王琦,郑丰杰.刘景源教授从三焦辨治癃闭虚证经验[J].现代中医临床,2015,22(02):54-55.

  [23] 王蕴珠,代红雨,苏智慧,任有庆,郭旭.温通法在疮疡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中医临床,2016,23(04):58-60.

  [24] 何流,刘鹏,邱模炎.甘味药在张仲景治疗虚劳病中的应用探析[J].中医杂志,2018,59(10):890-892.

  [25] 吴少波,龚雪,杨菲,黄庆.缩泉丸补肾缩尿的分子机制探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09):91-93.

  [26] 王丹,赵晶,李世杰.李世杰运用桑螵蛸散治疗小便频数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6,28(10):1413-1414.

  [27] 马建海,汤超.镇静安神汤治疗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66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01):25.

  [28] 熊文媛,肖永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方式及其特点概述[J].现代中医临床,2014,21(01):44-46.

  [29] 原萍萍.基于文献的中药复方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用药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03):48-50.

责任编辑:高燕仙
相关阅读
今日聚焦
这位29岁中医师的号为啥挂不上?
2015/07/21  健康报  14906阅读
脾虚女人老的快,调补气血春常在
2015/07/17  秦竹  13143阅读
重视产后调理,别让“月子病”相伴一生
2016/03/22  国医在线  9820阅读